博智會計師事務所 ‧ 北一會計師事務所 ASIA MASTER & CO.,C.P.A.s

焦點快訊 News & Focus

漏列業外所得報備更正免罰,其報備更正免罰的意涵

2019-10-24 23:00經濟日報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

區國稅局昨(24)日指出,企業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時,經常因投資虧損、股東借貸、海外證券投資等因素而漏報或誤報所得,造成日後補稅的情況很嚴重,提醒企業針對2018年度已申報的所得稅,若現在發現錯誤還來得及報備更正,以免日後遭補稅處罰。

官員指出,2018年度營所稅結算申報已於今年5月展開,採曆年制企業若已申報完成,彙整今年報稅狀況後發現,有關非營業收益及損失申報,經常因投資虧損、股東借貸、海外證券投資等因素而漏報或誤報所得,提醒企業在尚未被檢舉、稽徵機關調查之前,若發現錯誤可自動報備更正,免受補稅處罰。

第一種是營利事業列報投資虧損,如果被投資事業在過去已經有累積虧損,而非投資方實際參與經營所發生的損失,就不能列報投資損失,被投資事業即便發生虧損,只要投資方原出資額並未折減,投資方就不能申報虧損,即便申報也不予認定。

第二種是資金借貸,公司可能會將資金出借給他人,最常見的是借給股東,通常未收取利息或約定較低的利息,依《所得稅法》規定,就算是無息出借,也必須依當年度利率,設算公司利息收入並課稅。

第三種是處分國外基金或有價證券獲利,公司運用閒置資金投資基金或證券,由於國內基金所發生的利得,屬於目前停止課稅的「證券交易所得」,經常有公司誤以為外國基金或證券也能比照辦理。

官員指出,實際上註冊地在國外的基金及有價證券,相關出售利益,皆應列為應稅處分資產利益,並不適用免稅規定。

國稅局官員表示,除了上述幾種錯誤,包括保險理賠收入、海關退稅、銀行利息收入、各項應稅補助款等,都常常有企業疏忽未報,最後被認定為短漏報所得,而在往後年度挨罰。


報備更正是什麼?免罰其法源依據為何?

報備更正一詞並非國稅局使用之專有名詞,報備一詞通常適用在商品報廢/商品盤損/固定資產報廢/災害損失,亦或是需要向國稅局進一步聲明(例如:其他海外來源所得等聲明)擬定具有法律效力之報備函。

若撇除報備一詞,剩下更正也不太準確,依據稅捐稽徵法§48-1所述:

「納稅義務人自動向稅捐稽徵機關補報並補繳所漏稅款者,凡屬未經檢舉、 未經稅捐稽徵機關或財政部指定之調查人員進行調查之案件,下列之處罰 一律免除;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得免除其刑...
   第一項補繳之稅款,應自該項稅捐原繳納期限截止之次日起,至補繳之日 止,就補繳之應納稅捐,依原應繳納稅款期間屆滿之日郵政儲金匯業局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按日加計利息,一併徵收。」

 

其免除其刑亦即免罰,但此前提須有

未經檢舉、未經政府機關人員進行調查(也有相關例外情形)

②自動補報並補繳所漏稅款

③按郵局一年期定存利率按日加計利息

 

上述三項缺一不可,另外在§48-1第二項中所述免責於稅捐稽徵法§44條件為營利事業(企業)有保存憑證、帳簿明確記載等,才能確立完全免罰。

 

Conclusion.

故以報備更正所述,只有更正為主要涵義,要件之成立需要

「未經檢舉未開始調查、自動補報並補繳、加計利息」,

而完全免罰在於保存憑證等回推到稅捐稽徵法§44」

 

 

  • 48-1
    II 營利事業應保存憑證而未保存,如已給與或取得憑證且帳簿記載明確,不涉及逃漏稅捐,於稅捐稽征機關裁處或行政救濟程式終結前,

            提出原始憑證或取得與原應保存憑證相當之證明者,免依第四十四條規定處罰;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得免除其刑。

                                                                                                                                                                            

 

R.f.

全國法規資料庫-稅務違章案件減免處罰標準

法源法律網

 

 

 


Edit by JoJO SHIH . 108.11.21 酉時一刻鐘